请登录以查看藏点提示及详细信息。
藏点概述
宋子说: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五官和各种身体部位都完整地存在于人的身上。地位尊贵的人穿着华丽的衣裳,上面绣着山龙等图案,以此来治理天下。地位卑贱的人穿着粗布短衣和粗布裙子,冬天用来御寒,夏天用来遮体,以此来将自己与禽兽区分开来。因此,人的衣着所用的材料是造物主赋予的。属于草木类的有苎麻、大麻、苘麻、葛藤,属于禽兽和昆虫类的有毛皮和丝绵。各种材料占据一半,而衣裳就完备了。
天上的织女将织造的技艺传到了人间。从蚕茧的本质中看到了美丽的花纹,通过刺绣和漂洗得到了华丽的丝织品。于是,织机遍布天下,但是能够真正了解织机精巧技艺的人,又能有多少呢?“治理”和“经纶”这两个词语的含义,读书人从小就学习,但是终其一生也无法看到它们的具体形象,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所以,我先列出养蚕的方法,以便了解丝的来源。要知道,人与人之间外貌的美丽,以及地位的尊贵与卑贱,实际上都是上天安排的。
蚕种
凡是蛹变成蚕蛾后,大约十天就会破茧而出,雌蛾和雄蛾数量相等。雌蛾静伏不动,雄蛾则扇动翅膀飞扑,遇到雌蛾就会交配,交配时间大约一天或半天。交配结束后,雄蛾会很快死去,雌蛾则立即产卵。用来承接蚕卵的可以是纸张或布匹,根据各地习惯而定。(嘉兴、湖州一带使用桑树皮制成的厚纸,第二年还可以再次使用。)一只雌蛾大约产卵二百多粒,自然地粘附在纸上,每粒卵均匀分布,天然不会堆积在一起。养蚕的人会将这些卵收集起来,留待来年使用。
蚕浴
凡是蚕种需要进行“浴”的处理,只有嘉兴和湖州两地采用这种方法。湖州大多使用露水和石灰,嘉兴大多使用盐卤水。每张蚕纸用从盐仓取出的卤水二升,加水浸泡在盆里,蚕纸浮在水面上(石灰的处理方法与此类似)。在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开始浸泡,到二十四日结束,总共十二天,时间一到就捞起来,用微火烘干。从此小心地保存在箱子里,避免受潮,一直等到清明节前后孵化。使用露水浸泡的方法,时间也相同。用竹篾编成的盘子盛放蚕纸,摊开放在屋顶上,四角用小石头压住,任凭霜雪雨水、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满十二天后才收回。像之前的方法一样小心保存,等待合适的时机。据说,质量较差的蚕种经过浸浴处理,就会自行死亡而不会孵化出来,这样就不用喂桑叶了,而且还能得到更多的蚕丝。晚生的蚕种不需要进行浸浴处理。
种忌
凡是放置蚕纸,要用四根竹木条做成方形的架子,高高地悬挂在通风避日的大梁上,其下方忌讳桐油、烟煤的火气。冬天忌讳雪光反射,一旦被雪光照射就会变成空壳。遇到大雪天,要赶紧收起来存放,第二天雪停后,再重新悬挂起来,一直等到腊月进行浸浴和收藏。
种类
凡是蚕有两种,早蚕和晚蚕。晚蚕每年比早蚕早五六天孵化出来(四川一带的蚕不同)。结茧的时间也早,茧的重量比早蚕轻三分之一。如果早蚕结茧的时候,晚蚕已经变成蛾并产卵,以便进行下一轮饲养了。(晚蚕的蛹切忌食用。)凡是经过三种浸浴处理的蚕种,都要仔细查看原来的记录。如果弄错了,比如将应该用露水浸浴的蚕种放入盐水浴中,就会全部变成空壳而无法孵化。凡是蚕茧的颜色只有黄色和白色两种。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只有黄色的,嘉兴、湖州只有白色的。如果将白色的雄蛾与黄色的雌蛾交配,那么它们的后代结出的茧就会变成褐色。黄色的蚕丝可以用猪胰脏漂洗成白色,但是最终无法染成漂白或桃红色。
凡是蚕茧的形状也有几种。晚蚕结成像葫芦一样中间细两头大的形状,天露浴的蚕茧尖长像榧子,有的则圆扁像核桃。还有一种不忌讳沾染泥土和叶子的蚕,被称为贱蚕,但是产丝量却特别多。
凡是蚕的体色也有纯白、虎斑、纯黑、花纹等几种,吐出的丝是一样的。现在贫寒人家有将早蚕的雄蛾与晚蚕的雌蛾交配,培育出嘉兴蚕种的,这是一种变异现象。野蚕自己吐丝结茧,产于青州、沂水等地,老树上就会自然产生。用这种蚕丝制成的衣服,能够防水防污。这种蚕蛾孵化出来就能飞,不会在蚕纸上传播蚕种。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很少。
抱养
凡是清明节过后三天,蚕卵自然就会孵化出来,不需要靠近衣物和温暖的气息。蚕室最好朝向东南方,四周用纸糊住缝隙,上面没有顶棚的要封严顶部。天气寒冷时,可以在室内用炭火辅助取暖。凡是刚孵化的小蚕,要将桑叶切成细条喂养。切桑叶不要用稻麦的镰刀,以免损坏刀刃。采摘的桑叶要用瓮或坛子盛放,不要让风吹干枯。
在蚕经历两次眠之前,移动蚕筐的方法都是用尖头圆润的小竹筷子提起蚕。两次眠之后就不用筷子了,可以用手指拈取。凡是移动蚕筐的勤快程度,都取决于人工。偷懒不勤快移动的,厚厚的桑叶和潮湿的粪便会闷蒸蚕,很容易导致蚕被压死。凡是蚕一起进入眠的时候,都是先吐丝然后才眠。如果移动过蚕筐,需要将旧的桑叶稍微清理干净。如果旧叶中粘着蚕丝缠绕在一起,蚕在醒来的时候,可能会误食一口,导致腹胀而死。三次眠过后,如果天气炎热,要赶紧将蚕搬到宽敞凉爽的地方,也要避免风吹。凡是大眠过后,大约喂十二次桑叶后才移动蚕筐,太频繁则蚕丝粗糙。
养忌
凡是蚕害怕香味,也害怕臭味。如果焚烧骨灰、清理粪便,顺风吹来,大多会导致蚕死亡。隔壁煎鲍鱼、存放过夜的油脂,也可能导致蚕死亡。灶上烧煤炭,炉子里点燃沉香、檀香,也会导致蚕死亡。懒妇的便器晃动,气味侵入,也会对蚕造成损害。风向方面,尤其忌讳西南风,西南风太大,会导致蚕全部僵死在蚕箔上。凡是臭气侵袭而来,要赶紧烧一些残余的桑叶冒烟来抵挡。
叶料
凡是桑叶没有泥土就无法生长。嘉兴、湖州一带采用枝条压条的方法,今年观察桑树旁边长出的新枝条,用竹钩将枝条弯曲压低,逐渐靠近地面,到冬天就用泥土覆盖压住,来年春天每个节都会生根,然后剪开移栽。这样桑树的精华都聚集在叶子上,不再结果实和开花。想要采摘桑叶方便,就将长到七八尺高的桑树顶部砍断,这样叶子就会茂盛,可以方便地攀折,不必再爬树了。其他用种子种植的桑树,在立夏时桑葚变紫成熟时采摘下来,用黄泥水搓洗,然后将水浇在地面上,当年秋天就能长到一尺多高。第二年春天移栽,如果勤施粪肥,也容易长得茂盛。但是,这种方法种出的桑树有时会结果实和开花,那么叶子就会很薄很少。还有一种开花的桑树,叶子薄得不堪使用,如果将这种桑树嫁接,也能长出厚实的叶子。
还有三种柘树叶可以用来补充桑叶的不足。柘树叶在浙江一带不常见,四川一带最多。贫寒人家在浙江桑叶不足的时候,仍然用柘树叶喂蚕,这说明物性是一样的。凡是制作琴弦、弓弦的丝,用柘树叶养的蚕吐的丝,被称为棘茧,据说最坚韧。
凡是采摘桑叶必须用剪刀,嘉兴桐乡出产的铁剪刀最为锋利,其他地方的剪刀不如它好用。修剪枝条的方法是,再生枝条在下个月叶子会更加茂盛,既能获得更多的桑叶,又方便人工采摘。凡是再生枝条的叶子,在仲夏时用来喂养晚蚕,就只摘叶子而不剪枝条。摘完两次叶子后,秋天会再次长出三茬叶子,浙江人任其经霜自行落下,一片片扫起来喂绵羊,能获得大量的羊绒,很有利。
食忌
凡是蚕大眠以后,可以直接喂食湿桑叶。雨天采摘的桑叶,可以随意铺在地上喂养;晴天采摘的桑叶,要洒上水使其湿润后再喂,这样蚕丝就会有光泽。未大眠时,雨天采摘的桑叶要用绳子悬挂在通风的屋檐下,不时地抖动绳子,让风吹干。如果用手掌拍干,叶子就会焦枯而不滋润,将来蚕丝也会颜色枯黄。凡是喂桑叶,蚕眠前一定要让蚕吃饱再眠,醒来后迟半天喂叶子也没关系。雾天湿桑叶对蚕非常有害,早晨有雾时,千万不要采摘桑叶。要等到雾散后,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才能修剪采摘桑叶。露水也要等到干了以后才能剪摘。
病症
凡是蚕卵在卵期就感染疾病的情况,前面已经详细说明了。孵化出来后,如果湿热积聚,这与人的饲养管理有关。初眠时移动蚕筐,用漆器盖子盖住会闷出水汽,对蚕不利。凡是蚕要生病的时候,头部会发出光泽,全身呈黄色,头逐渐变大而尾部逐渐变小;并且在应该眠的时候,到处游走不眠,吃桑叶也少,这都是生病的迹象。要赶紧将病蚕挑出去,不要让疾病蔓延到整个蚕群。凡是强壮美丽的蚕必定在桑叶表面眠,被压在下面的蚕可能是体弱或性情懒惰,结出的茧也会很薄。那些结茧时不知道收拢,胡乱吐丝形成宽大蚕窝的蚕,是笨蚕,不是懒蚕。
老足
凡是蚕吃桑叶吃饱的时机,只争分秒。蚕从卵孵化出来后,大多在辰时(早上七点到九点)和巳时(早上九点到十一点),所以老熟的蚕结茧也大多在辰时和巳时。所谓老熟的蚕,是喉咙下方的两个小点变得透明,捉蚕的时候,早一分则蚕丝少,晚一分,蚕又会吐掉一些丝,茧壳必然很薄。捉蚕的人眼力要好,一只不差才行。黑色的蚕身体内部不透光,最难捉。
结茧 (附有山箔图)
凡是结茧一定要像嘉兴、湖州那样,才能尽其方法。其他地方不知道用火烘烤,听任蚕自然结茧,甚至在丛生的竹竿内,箱子里面,火不经过,风不透气。所以那些屯溪、漳州等地的绢,河南、四川等地的绸,都容易腐烂。如果用嘉兴、湖州出产的丝做成衣服,即使放入水中洗一百多次,它的质地仍然存在。他们的方法是劈开竹子编成蚕箔,蚕箔下方横架着大约六尺高的木料,地面上摆放炭火(炭火忌讳爆炸),每隔四五尺放一盆火。蚕刚上山箔的时候,火可以稍微小一些,引导蚕开始吐丝,蚕感觉到火的温暖,就会立即开始结茧,不再到处爬动。
蚕开始吐丝后,每盆火就增加半斤木炭,吐出的丝很快就会干燥,所以能够经久不坏。蚕室不宜用楼板遮盖,下面需要火,上面需要通风凉爽。凡是靠近火顶部的蚕茧不作为蚕种,选取蚕种宁愿用那些靠近旁边火的蚕茧。蚕箔上的“山”是用收割后的麦稻秸秆切齐后,随手扭转成山形,然后插在蚕箔上。做“山”的人最好手劲大。蚕箔竹条稀疏的地方,用短的秸秆稍微铺洒一下,防止蚕跌落到地面或火中。
取茧
凡是蚕茧结成三天后,就可以从蚕箔上取下来。茧壳外面漂浮的一层丝,名叫丝匡,湖州的老妇人会用低价买去(每斤一百文)。用铜钱坠打成线,织成湖绸。去掉丝匡后,蚕茧必须用大盘子摊开放在架子上,以便进行缫丝和制作丝绵。如果用厨房的箱子盖住,就会闷热潮湿,导致丝绪断裂。
物害
凡是危害蚕的有三种:雀、鼠、蚊。雀的危害不及蚕茧,蚊的危害不及早蚕的丝,老鼠的危害则贯穿蚕的一生。防御和驱赶的方法不一而足,只能靠人们自己想办法。(雀屎粘在桑叶上,蚕吃了立刻会死掉腐烂。)
择茧
凡是缫丝必须用圆正的单茧,这样丝绪才不会紊乱。如果是双茧或者四五条蚕共结一个茧,就要挑选出来用来做丝绵。如果用来缫丝,丝就会很粗。
造绵
凡是双茧和缫丝锅底剩下的零散蚕丝,以及用来作种的蚕茧壳,这些丝绪断乱不能用来缫丝,就用来制作丝绵。用稻草灰水煮过(不宜用石灰水),倒入清水盆中。用手的大拇指刮干净指甲,用指头顶开四个孔,数够四个孔后,用拳头顶开又是四个孔,总共十六个孔,然后上小竹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绵<binary data, 1 bytes><binary data, 1 bytes><binary data, 1 bytes><binary data, 1 bytes>”啊。
湖州的丝绵之所以特别洁白清亮,完全是因为手工技巧的精妙。上弓的时候只求快速,带着水展开。如果稍微慢一点,水流失了,就会结成团块无法完全解开,颜色也不会纯白了。缫丝剩下的丝叫做锅底绵,用来装在棉衣棉被里御寒,称为挟纩。凡是制作丝绵的人工,比缫丝要难八倍,一天下来只能得到四两多。用这种丝绵坠打成线织成的湖绸,价格相当昂贵。用这种丝绵线在花楼织机上织成的丝绵,叫做花绵,价格更加昂贵。
治丝 (附有缫丝车图)
凡是缫丝先要制作缫丝车,它的尺寸和器具在后面的图上说明。锅里的水要烧到极沸腾,丝的粗细取决于投入蚕茧的多少,一个人尽一天的力气可以缫出三十两丝。如果是包头丝,就只能缫出二十两,因为它的丝苗比较长。凡是绫罗绸缎用的丝,一次投入二十枚蚕茧,包头丝只投入十余枚。凡是蚕茧在沸水中翻滚时,用竹签拨动水面,丝头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提起丝头拿到手中,引入竹针眼,先绕过星丁头(用竹棍做成,像香筒一样),然后通过送丝竿勾挂,登上大关车。丝线断裂的时候,找到线头丢上去就行,不必打结连接。丝线排列均匀不堆积,完全在于送丝竿和磨木的作用。四川、陕西一带的缫丝车结构稍微不同,他们的方法是将锅横放在架子上,引出四五根丝线向上,两个人面对面寻找锅里的丝头,但是最终不如湖州的方法完善。
凡是用来烧火煮蚕茧的柴火,要取极干燥没有烟而且不潮湿的,这样蚕丝的颜色才不会受损。蚕丝美丽的秘诀有六个字:一是“出口干”,就是在蚕结茧的时候用炭火烘烤。二是“出水干”,就是在缫丝登车的时候,用四五个装有炭火的盆子放在缫丝车旁大约五寸的地方。缫丝车像风车一样转动时,火的热量会照干蚕丝,这就叫做“出水干”。(如果天气晴朗有风,就不用火了。)
调丝
凡是丝线准备织造的时候,最先要进行调丝。在阳光充足的屋檐下,用木架铺在地上,上面竖立四根竹竿,叫做络笃。将丝匡放在竹竿上,旁边靠着柱子大约八尺高的地方,钉上一个斜安的小竹偃月形挂钩,将丝线悬挂在钩内,手中拿着{矍}旋转缠绕,以便用于牵经和织纬。小竹竿下面坠着石头作为活头,断线的时候,扳动它就会落下。
纬络 (附有纺车图)
凡是丝线经过{矍}之后,就要用于经纬。经线用的少而纬线用的多,每十两丝,经线用四两,纬线用六两,这只是大概的比例。凡是用来做纬线的丝线,要用水润湿,摇动纺车转动纺锭,将丝线纺在竹管上(竹管用小箭竹)。
经具 (附有溜眼、掌扇、经耙、印架图)
凡是丝线经过{矍}之后,就要牵经准备织造。用一根直竹竿穿过三十多个孔,再穿过竹篾圈,叫做溜眼。将竹竿横架在柱子上,丝线从竹圈中穿过掌扇,然后缠绕在经耙上。达到所需的长度后,将印架捆卷起来。捆好后,中间用两根交叉的竹竿上下隔开丝线,然后将丝线穿入筘内(这个筘不是织布用的筘)。穿过筘之后,让的杠与印架相对望,展开五七丈长。有的需要过浆的,就在这里过浆。有的不过浆的,就在这里卷在的杠上,然后穿综就可以织造了。
过糊
凡是浆糊用面粉中的细粉作为主要原料。纱罗织造必须使用,绫绸有的用有的不用。那些染色后纱线失去原有质地的,用牛皮胶水来处理,叫做清胶纱。将浆糊承放在筘上,来回推移使纱线浸透,推移后就晾干。天气晴朗,很快就会干燥,阴天必须借助风力吹干。
边维
凡是丝织品,不论是绫罗绸缎,都要另外牵边线,两边各二十多根。边线必须过浆,用筘来回推移梳理使其干燥。凡是绫罗绸缎每三十丈或五匹十丈穿一次,以节省穿接的繁琐。每匹布应该在边线上用墨画上记号,就知道它的长度是否足够。边线不登上杠,而是另外缠绕在织机的横梁上。
经数
凡是织布,罗纱的筘一般以八百个齿为标准。绫绢的筘一般以一千二百个齿为标准。每个筘齿中穿过的经过浆糊处理的丝线,四根合并为两根,罗纱的经线大约三千二百根,绫绸的经线大约五千六千根。古书上说八十根丝为一升,现在厚实的绫绢,相当于古代所说的六十升布。凡是织造花纹,必须用嘉兴、湖州出产的经过“出口干”和“出水干”处理的蚕丝作为经线,这样无论怎样提拉,都不用担心断裂和接续。其他地方的蚕丝如果勉强用来提花,就会显得粗糙马虎。
花机式 (附有全图)
凡是花楼织机通体长一丈六尺,隆起的花楼中间托着衢盘,下面垂着衢脚(用水磨竹棍制成,大约一千八百根)。在花楼下面挖一个大约二尺深的坑,用来放置衢脚(地面潮湿的地方,用二尺高的棚子代替)。提花的小工坐在花楼架木上。织机的末端用杠杆卷绕丝线,中间用两根叠助木支撑,这两根木头垂直穿过,大约四尺长,它们的尖端插入筘的两头。
叠助,织造纱罗的,比织造绫绢的要轻十多斤才好。那些素罗没有花纹的,以及软纱绫绢织成浪梅小花的,比素罗只增加两扇桄。一个人踩踏织造就能完成,不用提花的人,花楼就空闲着,也不设置衢盘和衢脚。这种织机的结构是两段连接的,前面一段是平的,从花楼向操作者方向的一段斜靠向下大约一尺,这样叠助的力量就强。如果织造包头用的细软织物,就要另外制作一种平整不倾斜的织机。坐的地方用两个斗形的脚支撑,因为丝线很细,防止叠助的力量过大。
腰机式 (附有图)
凡是织造杭州西湖一带、罗地等地的绢,轻素等丝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楼织机,只用小型的织机。织工用一块熟皮垫在臀下坐着,力量完全在腰部和臀部,所以叫做腰机。天下织造葛布、苎麻布、棉布的人,都用这种织机,织出的布匹更加整齐坚固,可惜现在这种方法还没有广泛流传。
结花本
凡是工匠制作花本,心思最为精巧。画师先在纸上画出各种花色,制作花本的人用丝线根据画的尺寸,仔细计算每一分每一毫,然后编织而成。将花本悬挂在花楼的上方,即使织造的人不知道最终会织成什么花色,只要按照尺寸和数量提起衢脚,梭子穿过之后,花纹就会自然显现出来。这是因为绫绢通过浮起的经线来显现花纹,纱罗通过绞缠纬线来显现花纹。绫绢是每穿过一根纬线就提一次经线,纱罗是来回穿梭时都提经线,只有往回穿梭时不提。天上的织女传授的技艺,加上人间的巧妙心思,真是完美结合啊。
穿经
凡是丝线穿过综和筘,必须用四个人并排坐着进行。过筘的人,手里拿着筘耙先插好等待丝线过来。丝线穿过筘后,用两根手指夹住,每隔五七十个筘齿就打一个结。保持丝线不乱的奥妙,完全在于交叉的竹竿。即使断线了,只要抓住丝头一扯,就能拉出好几寸长。打结之后,恢复原来的长度,这是丝线本身就具有的奇妙特性。
分名
凡是罗,中间有空隙的小路用来通风凉爽,其中的奥妙完全在于软综。衮头有两扇打综,一软一硬。凡是五梭或三梭(最厚的七梭)之后,踩下软综,自然就会绞转所有的经线,空隙就不会粘连。如果平着穿过没有空隙,但是仍然稀疏的叫做纱,其中的奥妙也在于两扇衮头。直到织造花绫绸缎,就要去掉这两扇衮头,而用八扇桄综。
凡是左右手各用一个梭子交替织造的,叫做绉纱。凡是单股经线的叫做罗地,双股经线的叫做绢地,五股经线的叫做绫地。凡是花纹分为实地和绫地,绫地光亮,实地暗淡。先染丝后织造的叫做缎(北方屯溪的绢也是先染丝)。在丝绸织机上织造时,两根梭子轻,一根梭子重,空出稀疏纹路的,叫做秋罗,这种方法也是近代才出现的。凡是吴越的秋罗,福建广东的怀素,都适合士绅在夏天穿着,屯溪的绢则供外地官员和地位较低的官员作为区别于锦绣的服装使用。
熟练
凡是织好的丝织品还是生丝,需要煮练才能成熟。煮练用稻草灰加入水中煮。用猪胰脏的油脂放置过夜,然后放入汤中漂洗,颜色就会鲜亮。有的用乌梅,颜色会稍微暗淡一些。凡是早蚕丝作为经线,晚蚕丝作为纬线的,煮练成熟时,每十两会减轻三两。如果经纬线都是优质的早蚕丝,减轻的只有二两。煮练后要放在太阳下晒干,并用力拉伸,用大的蚌壳磨平使其光滑,全身用力刮过,就能形成光泽。
龙袍
凡是进贡皇上的龙袍,我们朝廷在苏州、杭州设有专门的织造局。那里的花楼高达一丈五尺,需要两个熟练的工人扳动提花本,织造几寸就要更换龙的图案。各个工序密切配合,出自同一人之手。赭黄色也是先染丝,工具和普通织机没有区别,但是人工非常谨慎,投入的资本也是几十倍,以此来表达忠诚敬意。其中的细微环节,就无法详细考察了。
倭缎
凡是倭缎起源于东边的夷族,漳州、泉州沿海一带效仿制作。丝的原料来自四川、陕西,商人远渡重洋贩运而来,用来交换胡椒等物。它的织造方法也是从夷族传来的。它的特点是丝线先染色,然后将棉花夹藏在经线的表面,织造几寸就要刮磨成黑色的光泽。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人看到后非常喜欢。但是这种丝织品最容易腐烂和沾染污垢,帽子上很快就会积满灰尘,衣领之间几天就会损坏。现在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都轻视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废弃之物,这种织造方法可以不用再流传了。
布衣 (附有赶车、弹弓、纺车图)
凡是棉布用来御寒,无论贫富都一样。棉花古书上叫做<0xE3><0x8E><0xA4>麻,遍布天下。棉花有两种,木棉和草棉,花有白色和紫色两种。种植的棉花中,白色占十九分,紫色占十一分。凡是棉花春天播种秋天开花,先开的花每天都要采摘,采摘时间不一致。棉花的花朵里面粘着棉籽,要用赶车来分离。去掉棉籽取出棉花,用弓弦弹松。(如果是用来絮被褥和棉袄的,到这里就结束了。)弹松后用木板搓成长条,然后登上纺车,牵引棉絮搓成纱线。然后绕{矍}牵经准备织造。凡是纺纱的熟练工人,一只手可以握着三个纺管在纺锭上纺纱(速度快但是不结实)。
凡是棉布到处都有,但是织造以松江最为著名,浆染以芜湖最为有名。凡是布的纱线紧密就结实,松弛就容易断裂。碾石要取江北质地细腻性冷的石头(每块好的价值十几两银子),这样的石头不会发热,纱线就会紧密而不松散。芜湖的大店铺首先重视好的碾石。广东是棉布的产地,却偏偏取用远方的碾石,一定有它的道理。衣服破旧需要洗涤,仍然能听到寒砧捣衣的声音,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外国朝鲜的织布方法和我们相同,只有西洋没有考察过它的质地,也没有得到它的织机和织造的精妙之处。凡是织布有云花、斜纹、象眼等花纹,都是模仿花楼织机而产生的。然而既然叫做布衣,朴素就足够了。织布机十户人家必定有一台,不必再附上图了。
<0xE3><0x8E><0xA4>著
凡是用<0xE3><0x8E><0xA4>花絮被子、棉衣御寒,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用蚕丝绵,其余都用<0xE3><0x8E><0xA4>花絮。古代的<0xE3><0x8E><0xA4>袍现在俗称胖袄。棉花弹松后,按照衣服被子的样式装入<0xE3><0x8E><0xA4>花。新装的<0xE3><0x8E><0xA4>花絮贴身轻暖,时间长了就会板结变硬,暖气逐渐消失,取出重新弹松再装入,它的温暖就和原来一样了。
夏服
凡是苎麻没有泥土就无法生长。它的种植方法有两种:撒播种子和分株。(池州每年用草木灰覆盖根部,它的根会随着泥土增高。广东南部用撒播种子种植的青麻长势很好。)颜色有青色和黄色两种。每年收割两次的,也有收割三次的,绩成的麻线用来做夏天的衣裳和帷帐。
凡是苎麻皮剥下来后,喜欢阳光晒干,遇水就会腐烂。破开剥皮的时候要用水浸泡,但是只能浸泡二十刻(大约八小时),时间长了不剥开也会腐烂。苎麻的质地本来是淡黄色,漂洗工人把它变成纯白色。(先用稻草灰和石灰水煮过,放入长流水中再漂洗,再晒干,才能变成纯白色。)纺苎麻纱线的能手用脚踏纺车,一个女工能抵得上三个工人,只有在剥麻皮的时候,尽一天的力气也只能剥三五铢重(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约合现在的0.65克)。织苎麻的织机和织棉布的织机相同。凡是布衣的缝线,革履的串绳,它的材质必须用苎麻搓合而成。
凡是葛藤蔓生,质地比苎麻长好几尺。破开剥得很细的,织成的布就很贵重。还有一种<0xE3><0x8E><0xB4>麻,织成的布很粗糙,最粗的用来做丧服。即使是苎麻布也有非常粗糙的,漆匠用来盛放布灰,皇宫里用来做火把。还有蕉纱,是福建一带取芭蕉皮剥开后缉织而成,非常轻细,价格低廉而质地空疏,不能用来做衣服。
裘
凡是取用兽皮制作的衣服统称为裘。贵的有貂皮、狐皮,贱的有羊皮、麂皮,价值相差百倍。貂皮产于辽东边境建州一带以及朝鲜。貂喜欢吃松子,当地人夜里潜伏在树下,屏住呼吸悄悄地射取。一张貂皮的面积不到一尺见方,积攒六十多张貂皮才能做成一件裘。穿着貂皮裘的人站在风雪中,比在屋檐下还要暖和。眯进眼睛里的雪花,擦一下就出来了,所以貂皮很贵。颜色有三种,一种白色的叫银貂,一种纯黑色,一种暗黄色(黑色的而且毛长的,最近一件帽套就值五十两银子)。凡是狐狸和貂皮也产于燕、齐、辽、汴等地。纯白狐狸腋下的皮毛做成的裘,价格和貂皮差不多,黄褐色的狐狸皮裘价值是貂皮的五分之一,御寒保暖的功效次于貂皮。凡是关外的狐狸,毛根是青黑色的,中国的狐狸,吹开毛是白色的,以此来区分优劣。
羊皮裘母羊的皮贱,小羊的皮贵。还在母腹中的叫做胞羔(毛纹略微具备),刚出生的叫做乳羔(皮上的毛像耳环的脚),三个月的叫做跑羔,七个月的叫做走羔(毛纹逐渐变直)。胞羔和乳羔的皮毛做成的裘不膻。古代羔裘是士大夫的服装,现在西北的士绅也看重它。那些年老的羊皮经过硝制成熟后做成的裘,质地粗重,是贫贱之人的服装,然而这些都是绵羊皮做的。至于南方短毛的皮革,硝制后薄如纸张,只用来做灯笼的罩子。穿着羊皮裘的人,腥膻的气味习惯久了就会消失,南方不习惯的人就受不了。然而天气逐渐变暖,羊皮裘也就没什么用了。
麂皮去毛后,硝制成熟做成袄裤,御风轻便,做成袜子和靴子更好。这种动物在广东南部大量繁殖,中原地区则聚集在楚地,望华山是麂皮的交易市场。麂皮还能防御蝎子,北方人用它做衣服之外,还割成条状镶在被子的边缘,这样蝎子就会远离。虎豹的皮毛纹路美丽,将军用来彰显身份;犬豕的皮毛很贱,役夫用来裹脚。西戎人喜欢水獭皮,用来做毛衣的领子和装饰。襄阳和黄州一带的人到偏远山区捕捉水獭,然后远销各地,能获得很高的价格。其他奇异的物品如金丝猴,皇上用来做帽套;扯里狲的皮毛做成御寒的袍子,都不是中原之物。兽皮衣服的大概情况就是这样,至于各地的特产就无法一一详述了。飞禽之中有人取用鹰腹部和雁胁部的绒毛,杀死成千上万的禽鸟才能得到一件裘,这种叫做天鹅绒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褐毡
凡是绵羊有两种,一种叫做蓑衣羊,剪下它的毛可以做成毡和绒片,帽子和袜子遍布天下,都是用这种羊毛做的。古代西域的羊没有传入中国的时候,用羊毛做成的粗布是贫贱之人的服装。粗布质量粗糙,今天粗布有时也出自这种羊身上。这种羊从徐州、淮河以北的州郡都大量繁殖。南方只有湖州饲养绵羊,一年剪三次毛(夏季稀疏不长)。每只羊一年能得到三双绒袜的材料。母羊和公羊合起来能生两只小羊,所以北方人家养一百只绵羊,一年的收入大约一百两银子。
另一种叫做<binary data, 1 bytes><binary data, 1 bytes><binary data, 1 bytes><binary data, 1 bytes>{艹刁}羊(番语),唐朝末年才从西域传入,外面的毛不是很长,里面的绒毛细软,用来织造绒褐,秦地人叫做山羊,以此区别于绵羊。这种羊先从西域传入临洮,现在兰州最多,所以细密的褐都出自兰州。一种叫做兰绒,番语叫做孤古绒,这是最初的称呼。山羊的绒毛也分两种,一种叫做<0xE3><0x8E><0x8A>绒,用梳子梳理<0xE3><0x8E><0x8A>下的绒毛,打成线织成布,叫做褐子、把子等名称。一种叫做拔绒,是绒毛中最精细的,用两个手指甲逐根拔下来,打成线织成绒褐。这种褐织成后,表面像丝绸一样光滑细腻。每个人尽一天的力气打线只能得到一钱重(古代重量单位,约合现在的3.125克),花费半年时间才能织成一匹布的材料。如果是<0xE3><0x8E><0x8A>绒打线,一天能比拔绒多好几倍。凡是打褐绒线,用铅熔铸成锤子,坠在丝线的末端,两只手来回搓捻而成。
凡是织造绒褐的织机比织布的织机大,用八扇综,穿经线度纬线,下面设置四个踏轮,踩踏踏轮使经线分开,然后抛掷纬线,所以织出的布纹呈斜纹状。它的梭子长一尺二寸,织机和羊的品种都是那时从西域传入的(姓名再详细考证),所以至今织造工人都是他们的族人,中国没有记载。凡是绵羊剪下的毛,粗的用来做毡,细的用来做绒。毡都是用沸腾的热水浸泡搓洗,等到粘合在一起后,用木板固定形状,然后铺上绒毛,用轴碾压而成。凡是毡和绒的颜色,白色和黑色是本色,其余都是染色的。至于氍俞、氆鲁等名称,都是华夷各地不同的叫法。如果最粗的用来做地毯,就用劣马等动物的毛杂合而成,不是专门取用羊毛。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